1. 首页>>生活

盘点乡村新变化

  卞振强

  卢超骏  健康时报记者 韩金序摄

  朱云飞

  葛庆磊  话里看到自家老人在“孝善大食堂”里吃得好、聊得欢、笑得美,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微信群里点赞感谢。这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,我们要把“孝善大食堂”继续办下去,让老人们过一个幸福晚年。

  

  

  家风好  乡风正  民风淳

  ■ 崔雪梅  古王集乡潘小楼村村民

  我今年67岁,家在虞城县古王集乡潘小楼村。在农村,可能个别人会攀比谁家有钱;在俺这,我们比谁家的“星星”多。

  我家现在是村里的八星文明户。这八颗星都是啥,话到嘴边都有点数不过来:家庭和睦、热心公益、爱护环境、勤劳致富、团结邻里……这些做好了,都会摘到一颗小星星。村干部说,每次争创一颗,也不是件轻易的事儿。村里会严格按照评审程序,村民自己评、村民代表初审、村两委审定、乡政府审核,最后张榜公示后,才给你授星挂牌。看到家门口挂的星级文明户牌子,感觉更有动力了。

  曾经,有人说我是一个命苦的人。我娘家在甘肃陇南,1991年经亲戚介绍,和爱人相识结婚,嫁到潘小楼村。2012年10月,丈夫在一场事故中全身瘫痪,导致生活不能自理。我当时感觉,没了顶梁柱,这个家要散了。为了给丈夫治病,家里积蓄花光了,还欠下了外债。丈夫也一度心情低落,经常无端发火。有人劝我放弃,有人劝我回娘家,但我始终没有离开,这一照顾就是10多年。

  现在,我很知足。在家里陷入困境的时候,乡里村里给了我们关怀和救助,把我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,提供了村里的公益保洁岗位,还落实残疾人补贴,办理低保,让我们享受医疗扶贫等政策优惠。女儿、女婿都非常孝顺。今年,远在甘肃的母亲身体不好,我有时要回去看护,女儿、女婿会停下工作替我照顾家人,从无怨言。

  我家里有7亩2分地。最近,在照顾丈夫、送孙子上学之余,我会去地里拔草。看着绿油油的小麦,我觉得生活就像管护田地一样,只要用心,长势一定会好。

  现在,村里像我这样的星级文明户有不少,大家都在比谁最先达到十星。我要早日把剩下的星星争过来,争创十星文明户。我也切实感受到,大家在争星创优的同时,家风更好了、乡风更正了,民风也更淳了。

  

  

  希望小学  再创佳绩

  ■ 赵冬梅  小侯人民日报希望小学校长

  课间休息时,站在操场边,看着孩子们在塑胶跑道上奔跑、做游戏,我不禁思绪万千。听学校的老前辈说,小侯人民日报希望小学原名是小侯前侯楼小学,位于刘店乡前侯楼村东头,于1964年建校,后来年久失修,几乎成了危房,每逢下雨下雪,屋里屋外到处泥泞不堪,真是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,条件很艰苦。无奈,学校在下雨天只有停课。

  转机发生在1996年,由人民日报社援建的新校区开工,经过120天的紧张施工,建成了占地18亩,建筑面积750平方米,能容纳7个教学班300名学生的校园。新校园落成后,小侯前侯楼小学正式更名为小侯人民日报希望小学。

  在随后的发展中,我们学校一步一个脚印,软硬件设施都有了提升,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。如今,学校分为小学区和幼儿区两个教学区。小学区有10个教学班,在校生330余人,教职工28人;幼儿教学区共4个教学班,在校生80人左右,教职工6人。学校有标准化餐厅、计算机教室、科学教室、仪器室、图书室、音乐教室、美术教室和标准化的运动场地,内设200米环境跑道,各类器材一应俱全。现在的环境,之前想都不敢想!

  2018年春季,我接任小学校长。从一线教师到校长,我深知硬件设施跟上了,师资队伍更不能落后。我深入教学第一线扎实开展听课、评课活动,同时让老师走出去,多向专家、名师请教,学习更先进的教学理念,更好帮助孩子们成长进步。

  作为老师,最开心的是看到桃李满天下。我们小学历届毕业生已有80多人考取高等院校,有20多名学生取得研究生学位,还有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是博士了!更可喜的是,2021年,我们小学的三名毕业生被中国人民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吉林大学录取。看见孩子们从这个小村子考到好大学,感到十分欣慰。我坚信,未来我们小学一定会再创佳绩!

  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aghome666.com.red/560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